炎炎夏日,感受非遺魅力,傳承非遺文化。適逢6月10日我國第十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發揮高校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廣大師生的非遺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校園傳承氛圍,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增強廣大師生在實現“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責任擔當,賡續文脈,守正創新,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闡釋和弘揚工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藝研究院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博物館、研究生處共同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學術講座,先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數據與網絡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及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王憲昭教授,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黃悅教授為師生開講。講座由研究生處處長、博物館館長趙屹教授主持。

王憲昭教授結合自己長期從事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中國神話學及傳統文化大數據研究,為師生講授在多民族神話中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認為,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神話作為人類早期文明的產物,兼具文學、歷史、哲學、民俗、法學等多學科的文化功能,并具有經典性、系統性、藝術性等特征,是民族文化之根和文化創新之源,也是人類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神話以文獻、口頭、文物、民俗乃至新媒體等多種形態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特別是培育中華民族的現代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王憲昭教授圍繞多民族神話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統審美觀念等問題,通過對神話母題分類、資源體系建構,系統闡釋各民族神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神話作為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文化價值以及神話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實踐路徑。在談到如何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時,他認為,不能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正確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新轉換形式古為今用,發掘好、研究好、闡釋好和應用好這些彌足珍貴的各民族神話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王憲昭教授還提出,中華民族神話作為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應正確認識其價值,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建設“中國神話數據庫”等母題文化傳播平臺的方式,延續中華文脈,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王憲昭教授生動形象的現場演講,為我校師生開展非遺資源查詢與符號的設計應用提供了重要思路。

北京語言大學黃悅教授以《“新國潮”里的傳統與現實》為例,講述傳統文化符號的當代表達與價值重塑。她從當下中國神話符號成功轉化的經典個案入手,分析解讀其中運用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探究背后蘊藏的精神文化內涵及其傳播表達機制,還原出歷史原境中的傳統知識譜系。演講過程中,黃教授立足當下年輕人的接受語境,梳理總結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方法論,她建議透過審美藝術、制度規范、道德觀念和深層知識體系在內的模型結構來審視傳統文化符號,從多個維度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認知,探討展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代路徑。她認為,傳統文化符號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重要載體,凝結著豐富的中國價值與中國精神,它們與當代文化之間可通過特定的表達形式實現價值的共通融合,能夠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系統的知識體系,我們需要正確把握傳統文化中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蘊。講座最后,黃悅教授鼓勵大家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與專業設計技能,深入學習理解傳統文化,借助藝術語言傳達中國文化精神。

講座結束后,趙屹館長做總結發言。她認為,當下人們的審美方式、文化的傳播方式與創造方式均已發生改變,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和傳統文化精神作為核心價值觀念在世代交替中得以頑強地傳承,此類“變與不變”的博弈即是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融入當下社會語境的真實體現。兩位教授的生動演講,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神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引導大家在藝術設計創作中關注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建構邏輯與方式方法,值得大家結合專業深入反思學習。
我校舉辦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學術講座,不僅是對廣大師生普及非遺文化與知識,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及“兩個結合”的積極回應。作為設計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應立足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理念,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和設計責任感,借助現代設計手段探尋非遺資源當代傳播與表達的有效方式,學會在非遺符號的現代設計闡釋中承傳、建構集體歷史記憶,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服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形態的建設需要。
(供稿:博物館;校審:鄭靜;復審:石龍潭;終審:韓文濤、趙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