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娇小VIDEODES极品

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母校 > 正文

聚焦母校

和諧校園 和諧人生——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劉向信在我校暑期干部培訓班上的報告

發布時間:2007-09-08    點擊量:    來源:宣傳在線
               
和諧校園 和諧人生
——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劉向信在我校暑期干部培訓班上的報告
 
    作者簡介:劉向信,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文學博士、教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熟悉教育教學規律,大膽進行理論創新,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理論積累,曾主持起草《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為推動山東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他撰寫專著三部,30多篇論文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主持完成教育教學科研課題7項,其中《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評價研究》等多項成果獲獎。他主持研究擬定并組織實施的“313”成才工程,多家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將此經驗轉發全省高校借鑒、學習。
 
    今天與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和諧校園  和諧人生。
    第一部分:和諧校園
    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以后,2004年11月提出建設和諧校園。建設和諧校園。包括為什么建設和諧校園,怎么建設和諧校園,建設和諧校園有什么收獲,三層意思。
    一、為什么建設和諧校園?
    (一)建設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先有和諧人生、和諧單位、和諧社會,后來胡錦濤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建設和諧世界。世界都是相輔相成的,和諧人生、然后和諧單位、和諧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高等學校集中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高效的使命就是傳承和創造文化,精神文明的窗口,所以在建設和諧社會方面,高校應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我們的國家歷史上的盛世,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在這些太平盛世里,老百姓的日子過的也是不錯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現在的人均糧食和宋朝時候差不多。真正的缺糧食是在清朝以后,人口急劇膨脹,從不到一億到建國前是4億5000萬,原來都是在一億人口,吃飯還是沒問題的。但是中國歷史上,打仗也不少,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時期,到了漢朝的時候已經有6000萬人口了,瘟疫和災荒從6000萬降到1000萬,當時的魏國600來萬人口,孫權統治的吳國,300來萬,蜀國100來萬,加起來1000多萬人口,戰爭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萬里烽火漫硝煙”,這些詩詞描述了當時殘酷的現象。中國歷史的發展的非常好,到183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相當于美國現在GDP的比例達3%左右,然后幾年的時間,人家就把我們拋到后面去了,中國后期的進展緩慢,到后來2000人開著大船從南到北,如入無人之地,我們后來就被人打怕了,每戰皆輸,我考慮有這么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制度的原因,建立了一種比較完善的制度,就像明朝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這個萌芽自己長不成大樹,封建制度壓抑了中國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這樣一個進展;
    二是思想禁錮的原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的戰國時代,出了很多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一批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當時西方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是并駕齊驅的人物,到了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允許一種思想盛行,其余的受到壓抑,特別是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有很多的好處,確實取了能人,十年的寒窗苦讀,才為人上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再一個就是它相對比較公平,只要聰明、能念書,有的平民老百姓能變成地主,平民老百姓也能做大官,也能比較穩定,戰國時期只有騎馬打仗才能當官,比起九品中正制是一種進步,董仲舒和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是為“四書五經”作注,人的思想被禁錮了,光把四書五經背好了,然后致仕,發揮他的思想,這就導致一個社會比較杰出的人思想受到窒息、壓抑,這必然影響到社會的進步。     
    (二)建設和諧校園是促進學校健康發展的需要。
    中國歷史的積淀比較厚、勤勞、文明、勇敢,這些都很好,但是有些人在發展這些的同時,勾心斗角這個現象也特別多。勾心斗角造成人員之間的爭斗,也是中國社會后期進展緩慢的原因。看歷史,當我們比較平和的時候、比較團結的時候,大家日子就過得好一點,社會進步得就快一點。,我們可以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一個國家也好,一個民族也好,一個單位也好,要健康的發展,要取得發展,大家就得和和氣氣。勾心斗角、爾虞我詐,能夠既傷個人、又傷單位。
    (三)、建設和諧校園是培養合格的高級管理人才的需要。
 和諧宜君子,不和宜小人。一個比較寬松、寬容、寬和的環境里面,小人不得志,他想興風作浪也成不了氣候,大家慢慢變得就都比較寬厚了,校領導從這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就比較大氣;如果一個學校爭斗成風,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不出大氣、厚道的學生來。
     二、怎樣建設和諧校園呢?
    (一)加強學校理想信念建設,依靠共同信念團結人心,營造校園和諧氛圍。一個方面是我們加強信念建設,或者說叫理念建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加強理念建設是促進學校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
    我們封建王朝代代相傳,一個王朝可以延續幾百年,像漢王朝、東西漢400來年,唐朝是689年-960年,三百四十來年,宋朝960年—1279年319年,明朝、清朝都是三、四百年時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們黨1921年五六十個黨員選了12個代表在上海開會,28年的時間就把建立了新中國,不簡單。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為什么老百姓沒有衣穿,為什么老百姓沒有飯吃,都是地主老財資本家對我們剝削所致,我們就要起來打他們。中國的農民一旦號召起來,力量何其強大?信念可以是一套體系,像馬克思列寧主義,信念也可以是一個口號:“迎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很快就把明王朝的天下推翻了。還有漢王朝的天下,黃巾軍一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就把漢朝推翻了。
    靠信念,營造一種可持續發展、長治久安的局面,應該說是一種萬全之計、高明之舉。不靠信念靠什么?可以靠小恩小惠,讓大家都得點好處,這當然不錯,但是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你是無法滿足的,靠小恩小惠無法長久,如果靠高壓政策,團結90%,打擊一小撮,或者團結多數、打擊少數。人在高壓之下會活得很難受,總有造反的那一天。高壓就意味著造反,就醞釀著造反,高壓政策行不通,達成協議、達成共識,才是一個單位和諧的條件。現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信念,每個學校都可以建立符合本校實際的信念。達成共識,確定培養目標,也是團結培養人才的一個很好的想法,現在科大也結合實際,確定了一個信念,三寬、三公、三家、三化、六和。三寬:寬松、寬容、寬厚;三公:公平、公正、公開。“三化”就是簡化、優化、凈化。簡化、優化、凈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搞得太復雜了,有點兒事就送禮、辦點兒事就喝酒,活得太累,這是簡化;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凈化,把那些比較雜的、比較混的給他去掉;“三家”就是儒家、道家、佛家,儒家的進取、道家的淡泊、佛家的善良;“三善”就是善心、善事、善人,一顆善良之心,做善事、做好事,積德行善,成善良之人;“六和”就是心平氣和、家庭祥和、親愛朋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內諧外和。心平氣和但求無愧于心,老百姓講過,遇到不順心的事,壓下去再吃,睡完覺再處理,能處理的更好,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對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對處理好周圍的關系、對少犯錯誤應該說非常重要。一顆平常心,面對世間事。人的一生,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能夠保持一顆平和、平常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祥和、家和萬事興、親愛朋和,聚到一塊兒都是緣分。在一塊兒朝夕相處,是修來的緣分,何必瞎斗,斗起來也沒意思。政通人和,建立關系,天感地和,能夠意識到這個恐怕需要悟得更透一點兒,人是大自然的結晶,和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過去人家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給它發揮一下,仁者因為樂山更道德,智者因為樂水更聰明。樂山者仁,樂水者智。為什么古人這么講?走到這個長道上沒事我就想,人是大自然的結晶,和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山、水是大自然的精粹,造化鐘神秀,在精美的那種地方,人容易得到啟發,激發先天帶來的那種悟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時候的高人、奇人、山水畫家,行走山水之間,得到大自然的靈氣,天感地和,大自然里走一走、看一看,激發人帶來的靈氣和悟性,實際上不止是藝術家,科學家牛頓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站一站,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來,靈感閃現,萬有引力定律就產生了。科大的歷史有它的特殊之處,它是煤炭行業辦學,由淮南煤礦學院等合并的,先是在淄博、后來遷到濟南,從濟南又遷到泰安,后又遷至到黃島,它搬不垮、拖不爛,每次搬家,只需要開個會,大家就響應。有人讓我總結山東科大的精神,我說,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先公后私的奉獻精神,嚴謹認真的平實精神,求同存異的團結精神,令行禁止。
    (二)建設和諧校園要加強制度建設,制度規范行為,制約權力,體現公平。
    西方提倡法制,中國提倡人治,提倡清官政治。內圣王、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把自己修煉到家,然后去當好官去。權力就是腐蝕,絕對的權力就是絕對的腐蝕,所以中國人治有它的不足之處,領導本事大,可以把一個單位管理得很精彩,領導本身小,可以弄得一塌糊涂。我們東方文化崇尚人治,有比較深的原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認為人是善的;西方的文化,本質上認為人是惡的,所以它引來制度的制約,我們激發人的善性,其實比較完美的是人治和法制的結合,所以要加強制度的建設,其實高校運行了幾十年了,都有一些制度,第一,填補空白。第二,修改完善,建設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這是保證高校長治久安的關鍵。
    (三)建設和諧校園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要有一支想得高明、辦事利索的隊伍。今天到會的都是處級領導,你們就是山東工藝美院的脊梁,山東工藝美院發展的健康與否,你們是關鍵。我認為學校要辦好,管理是最關鍵的,有人說老師重要,老師當然重要,但是只有有了好的管理,好的老師才能留住,所以要有一支想得高明、辦事利索的干部隊伍,對我們學校來說非常重要,你們加強培訓是好辦法,科大還有經濟學院提出了一年讀一百萬字的書,也就是3、4本書,一年寫一篇文章,可以是調查報告,能發表更好、不發表也沒什么,可以結集出版,一個好的官員、或者說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是學者型的官員,光逼著人做,也不適合,但是如果對你所從事的工作,它的歷史、它的現實,兄弟高校乃至全國高校的情況,他的發展趨勢,如果你知道的很清楚的話,你就能干得更具前瞻性、創造性,干得成績更突出,把領導的指示、精神和你所從事的工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出彩。
    (四)建設和諧校園要加強領導素質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正確處理權責關系,真正實現干事、創業、育人、建章、樹風的目標。
    1、領導素質建設,提倡一種境界、不以個人利害、好惡來考慮問題,判斷決策,而以客觀、理性作為取舍標準。1927年4·18大屠殺,共產黨的血染紅了黃浦江。紅軍長征從江西出發到了陜西,損失慘重。1936年12月12,逮住蔣介石,共產黨高明,從民族大義出發,從團結抗日、槍口一致對外出發,在要求蔣介石抗日的前提下,又把他放回去了,避免了國共兩黨更大范圍的內戰,奠定了抗戰勝利的基礎,鄧小平三起三落,文革以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之后,當時有一股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風潮,當時鄧小平支持要完整、準確的掌握毛澤東思想體系;黃克存,十大將軍之一,1953年廬山會議,因為彭德懷收牽連。他站出來為毛主席說話。這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境界和風度。寬容是一種聰明的表現,是一種悟透是非的表現。
    2、處理好關系。高校的關系主要是黨政關系和正副職關系。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國家設置自然有它的合理之處。黨委書記和校長出現矛盾是很正常的。要多溝通交流,求大同存小異,“不越位,不錯位,能到位,能換位。”作為領導能讓部下發揮出聰明才智。會看路看人。看路是別把方向看錯了,看人要看準。黨政關系也好,正副職關系也好。關鍵是個權力分配問題。各司其職,各謀其利 。要把權力看淡些,權力是身外之物。《紅樓夢》里說的好:“人人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君王將相何處去,一片荒冢草沒了。”如果領導說了不算,什么事也干不了。如果領導大權獨攬,那誰還會有積極性?作為領導要想聽、會聽、兼聽、換聽。想聽,把別人的智慧當成自己的智慧,這是掌握情況,形成學校各項政策、決策的基礎。要會聽,人往往受自己的感情、經歷、學科等的限制,有局限性。兼聽,上下、左右的意見都要聽取。換聽,就是換位思考。
    3、建設和諧校園有五個層次是我們要追求的:干事、創業、育人、建章、樹風。一是干事。要積極進取想干事,“在其位,謀其政”,求上進,爭作為;要大膽創新會干事,在實踐中勇于開拓,不斷長本事、長才干,有所為; 二是創業,就要開拓、創新、發展。干事屬于守成,創業屬于開拓,守成不易,開拓更難。在時移事異、競爭不斷加劇的今天,不開拓也難于守成;三是育人,育人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境界,要講道德、講素質。我這里說的育人,主要對各級領導干部,要想方設法讓部下跟著你長道德、長本事、長素質,努力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促進人才脫穎而出,使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四是建章,就是我們常說的制度建設;五是樹風,就是樹立起好的風氣來。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人受到熏陶。
    4、要做到“三注意”、“五結合”。“三注意”是:注意不以個人和權力群體的利益為中心;注意決策符合盡可能多的人的利益;注意解決少數人乃至個人的合理訴求。做到三個注意,才能減少和避免當權者侵占群眾利益的問題,才能消除矛盾營造和諧的局面。“五結合”是:把哲學的高度、歷史的經驗、理工的嚴謹、文學的想象、實踐的與時俱進結合起來,也就是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作為領導者,必須要有哲學的思維和理論素養。哲學是研究事物本質的,哲學使人聰明。擁有哲學的思維能使領導者,把握本質、鳥瞰全局;歷史是人睿智。歷史就是治人與治事,成功的經驗要活用到今天,失敗的教訓要盡可能借鑒;理工科的特點之一是嚴謹規范,是決策者應該具備的素質,細節決定成敗;文學是形象顯示思想,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和直感能力;實踐與時俱進,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人類的智慧是實踐積累、代代相傳的。
    5、要堅持依法治校,校務公開,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拓寬教職工參政、議政的渠道,落實教職工對校務的知情權、監督權、決策權,聽取群眾的意見。有助于樹正氣、祛邪氣,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奮發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置身于這樣的校園文化中,學生是快樂的,教師是幸福的,領導班子是從容的,每個人都工作得順心、學習得用心、相處得開心、生活得安心。
    第二部分:和諧人生。
    和諧人生主要講:什么是和諧人生,和諧人生的意義,構建和諧人生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什么是和諧人生?
    人生是一種過程,人生是一種體驗。我認為,和諧人生是指大事比較順利,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較高,全家祥和平安的人生過程。簡言之,大事順利,有點貢獻,有吃有穿,全家平安,就算是和諧人生。和諧人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的人成名成家,一生和諧,有的人默默無聞,一生順利。達官貴人,“春風得意馬蹄疾”,福、祿、壽、財樣樣齊全,享盡人生的快樂。有的人,無權無勢,“門前冷落車馬稀”,但不缺吃穿,也能樂在其中。和諧人生既要外在的條件,又要內心的體驗。“和”是人類的最高境界,是事物井然有序、良性發展的狀態。“和”是一種哲學,“和”是一種戰略,“和”是一種修養,“和”是一種藝術,“和”是一種理想。    我們共產黨講馬克思主義哲學。都知道統一性和斗爭性,統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強調“和”是中國共產黨安邦治國理念的一次重大轉變。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綱——階級斗爭為綱,后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際就是以經濟建設為綱。現在提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實質上是以人為綱。以階級斗爭為綱,是不得已之事。1840年之后,中國積貧積弱,被動挨打。一批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的辦法。先是洋務派從技術層面,想通過洋務運動富國強兵,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之長以治夷,買洋人的槍炮為我們所用。但是甲午之戰全軍覆沒,這種想法以失敗告終。于是我們又想學日本,學日本的明治維新。我們搞了康梁變法,康梁變法還是失敗。這就說明從技術層面買槍買炮不行,從制度層面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于是我們從文化方面找原因,又以為我們的文化不行,打倒“孔家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黨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在此過程中,不計其數的人家破人亡。三次國內戰爭、國人自相殘殺,死傷無數。中國的GDP從原來的3千億到現在的20多萬億,人均達到3000美元,貧困人口在大幅的減少。我們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了,掠奪性的開采,能源消耗巨大。所以現在提出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共贏、多贏。和是人的一種修養和道德境界。
    中國最早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到德國去的時候,他們有個建筑物,問我你看它象征了什么思想?我說沒看出來。他說,體現你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思想——天人合一嘛。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世界大同,這個大同也是大和。“和”是哲學,是戰略,是修養,是藝術,是理想,是人類對自己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思。和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是人類的最高境界。和是人類最聰明的選擇。
    對和諧人生的看法,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有的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的認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還有的認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1980年,《中國青年》登載了潘曉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人生的路啊,為什么越走越窄》。他以自己作為一個下鄉知青,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幕又一幕,得出結論,認為人生和太陽發光一樣,客觀上起到了為別人的作用,主觀上為自己著想。
    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學說,也有不同的觀點。儒家認為,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家的人生觀呢,淡泊寧靜,閑云野鶴,順其自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佛家,四大皆空,苦海無邊,積德行善,修到西天。基督教則信奉原罪說,亞當、夏娃伊甸園吃了禁果,因此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有罪的,所以需要懺悔、過苦日子,過了這一段然后去見上帝。
    二、和諧人生的意義。
    (一)和諧人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它是社會形態的進步。原始社會原始社會,人們結成一個個的部落,打兔子,摘果子,食不果腹,衣不避體。人到60歲就被殺了。后來取消了,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因為有了剩余產品。俄羅斯的文學理論家普列漢諾夫有一篇《沒有地址的信》,其中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十九世紀南非的一個原始的部落還把老人拋棄這樣一種風俗。奴隸社會,人是附著在土地上的動物,井田制,但比起原始社會來已經是進步了。封建社會剝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但是,封建社會人有了相對的人身自由,有了更多的剩余產品。資本主義社會,人是機器的附著物,原始積累時期對農民和工人的剝削是無情的。但是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幾十年創造了過去幾千年所創造不出來的財富。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用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養了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正在創造著中華民族的復興,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
    (二)和諧是思想觀念和科技進步的表現。和諧人生受大環境的影響:一是天災,二是人禍,三是私欲。天災,旱澇震災,美國的新奧爾良大災,傷亡無數。人禍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爭,二是觀念。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幾十個億人參戰,一億人失去生命。觀念,比如說纏腳,始于隋唐朝,開始的時候宮廷里為了使宮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于是乎就把腳纏小,后來就傳到民間,從隋唐到建國,流行了一千多年。女同志的腳被硬硬地把骨頭纏斷,纏得三寸金蓮,那是怎樣一種折磨?殘害了人,還認為它是一種美。今天要是有個女同志,纏個小腳,哪個男同志愿意娶她啊!不同的觀念啊!歐洲中世紀,也是一個悲慘的世紀,神權壓過了人權,人們沒有自由。還有一個私欲。人容易貪啊,一個人占著若干人的資源和財富。中國的皇帝們,過去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后宮佳麗三千人”。李大釗有一首詩,“殿閣嵯峨接帝京,阿房當日苦經營。只今猶聽宮墻水,耗盡民膏是此聲!”秦始皇修阿房宮,埋下了秦朝覆滅的禍根。金字塔有108座,常見的有標志性的三座。金字塔很高,石頭有好幾噸重。當年他們是怎么把金字塔壘起來的,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啊?讓國民在這種情況下形成和諧人生,難啊!
    順著社會形態的進步,科技和觀念的進步,和諧人生的比例越來越高。科技減少了天災,觀念減少了人禍,法紀抑制了私欲。   
    三、營造和諧人生應該具備的條件。
    (一)我把人分為兩類,好的和壞的。
    好的也分兩種,一種是好心加方法,一種是好心缺方法。壞的也有兩種,一種是壞心加手腕,另一種是壞心缺手腕。好的包括:先人后己的,遇事先為別人著想,然后才考慮自己;利人利己的,遇事奉行雙贏,在利人利己結合上做文章。壞的包括:損人利己的,只要對我有好處,那就不惜損別人、損單位,甚至損國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矣”;損人又不利己的,只要看到別人不好他就幸災樂禍,而且損了別人盡管對自己沒利他也照干。還有的即使自己搭上點損失也在所不惜。
    1、好心加方法,我們中華民族道德與智慧的代表諸葛亮,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同時又有超凡的智慧。三國時期,曹操的魏國600多萬,劉備的蜀國100多萬。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曹操,取得了許多勝利。揮淚斬馬謖,為其贍養家人,體現了高超的治國治軍藝術,是高尚的人格和爐火純青的處世藝術有機結合的典范。
    2、好心缺方法。辯證唯物主義講求動機和效果的統一。心地挺好,但辦不出好事。好心沒方法也容易把事情辦壞,處于好心還落了埋怨,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
    3、壞心加手腕。比如秦檜和康生。秦檜陰險毒辣,在岳飛39歲時將他殺死。結果在杭州的岳飛墓前跪了800年。康生,是玩弄權術的中外集大成者,或者說是其中之一。歷次政治運動他錯整了多少人,文化大革命治了多少人,但是他是一棵常青樹。臨死的時候,他舉報說江青和張春橋是叛徒,還想著扮演一個和“兩人幫”斗爭的角色,想青史留名。“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文化大革命以后,四人幫倒了,康生的骨灰還在八寶山,但他的骨灰盒上積了層層痰跡。
    4、壞心缺手腕。又想治人,又頭腦簡單,搶劫殺人,無惡不作,這樣的人很快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由兩類四種人我們可以得到啟示:應該做好心加方法的人。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處世藝術相結合的人才容易出現和諧人生。
    (二)營造和諧人生要進取。
    1,進取要積累。人生是積累德過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生如同下圍棋,在黑子、白子的陣營當中慢慢地積累優勢。要不斷積累,積累經驗、積累閱歷、積累成績、積累優勢、積累人緣,積累是人生的必勝之局。國家提科學發展,人也要做到科學發展。進取要注意科學發展。我總結為“六發”,蓄勢待發,邊蓄邊發,蓄發結合,蓄大于發,借勢待發,共贏互發。勢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距離越大,質量越大,勢能越大。大學正是蓄積勢能的階段,攢好了本事,天生我才必有用。工作以后要邊蓄邊發,一邊工作一邊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斷充電。蓄發結合,學的和用的相結合。蓄大于發,爭取你的本事比你的工作需要的能力要強,做到大馬拉小車。借勢待發即善于借力。借船出海,借米下鍋,借雞生蛋。“借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要善于借。共贏互發,奉行聯合共贏戰略。這是現代社會的處事策略,既道德又藝術。
    2、進取要注意培養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我認為包括品德、知識、能力、身體、心理、毅力、習慣、審美、實踐九個方面。品德是根本,知識是前提,能力是保證,身體是基礎,心理是成功的關鍵,毅力是成功的柱石,習慣是潤滑劑,審美是聯系德智體的橋梁,實踐是成才的酵母。實踐是酵母。一個人讀了許多書,再去實踐,容易得到啟示。
    3、進取還要抓住機遇。人一生中總會碰到一些機遇,抓住了可能事半功倍,一日千里,乘風破浪。機遇需要留心,需要果斷,有的還需要代價。
    4、進取要從容應對逆境,在耐心中迎接時來運轉。人總有不得意、不順心的時候。要有一顆平常心,應對世間事,只要不灰心,不自棄,不變壞,嚴寒酷暑總會過去。
    (三)營造和諧人生要寬容。
    人無完人,因此需要寬容。哪個人都有缺點,如果一個人優點多于缺點,這個人就值得寬容。人活得都不容易,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有傷口或傷疤。有的傷口和傷疤只能自己看、舔,慢慢地讓它痊愈。中國傳統的風氣不是很寬容,喜歡管別人的私事,有些人往往經意不經意間向別人的傷疤和傷口上撒醋放鹽。人要寬容一些,寬容才能換來寬容,你想活的寬松一點,你就得對別人寬容一點。我們在一個寬容的環境里生活,大家都會壓力小一點。
    (四)營造和諧人生要樸實。
    樸實就是不玩弄權術。老子講,大道無術。無術就是最好的術。曾國藩50歲時,悟出做人的道理:人生難得樸實。樸實還有一層意思,是謙虛低調不驕傲,虛懷若谷嘛。大海為什么這么氣勢磅礴,為什么涓涓細流匯入大海,就因為它低。玩弄權術,第一,累,事事算計,太費心思,對付人不是一件容易事。第二,你把人對付了,你怕遭報應,因此你得用錯誤來掩蓋錯誤。第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玩弄權術了,如果碰到一個比你高明的,你本來想對付人家,結果被人家對付了。玩弄權術也許一兩件事能得意,但絕不能長久。
    (五)營造和諧人生要淡泊。
    名、權、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就是一個游客,所以對外界的名利權要看淡一些。一旦被權、財、色迷住心竅,再聰明的人也容易辦糊涂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要注意三者的結合,儒家的進取、道家的淡泊、佛家的善良。進取才有可能成功,淡泊才有可能悟透人生,善良才有可能滌除邪念雜塵。
    四、營造和諧人生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惡。人不能惡劣。惡劣為自己堵路啊,人一旦落出惡名來,你就很難搞出名堂。我們小時候學的,“房前屋后,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仇得仇,種冤得冤。《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認為人生來是善良的。還有一個荀子,他認為人生來是惡的,他這種觀點和西方的觀點是相近的。西方認為,應該去除人動物性的部分。    
    第二是貪。貪也是人的本性,貪錢、色、權。人容易變貪。成克杰、胡長清,當了省委書記了,當了副省長了,你說他們還缺什么?但他們還是貪得無厭。這些人糊涂,財迷心竅。所以人要克制私欲,不能貪。
    第三是偏。所謂的偏就是性格不健康。和諧的性格是和諧人生的重要條件,許多人演出了性格的悲劇。性格偏分為五個方面:躁、怪、傲、懦、呆。一是躁。項羽就是暴躁,不聽范增的話,結果功敗垂成,上演了霸王別姬的悲劇。二是怪,林黛玉,傷春悲秋,望花落淚,多愁善感,凄凄慘慘。于是就有黛玉葬花,演出了性格的悲劇。三是傲。馬謖大意失街亭,結果被殺。還有趙括,是戰國時代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紙上談兵,傲氣十足。趙王派他帶兵打仗,結果讓秦國坑掉四十萬大軍,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四是懦,人太懦弱不行。老實是無用的別名。老實需要有個界限。老實厚道是好,老實太過了也容易遭人欺負。巴金的《家》里有個覺新就太懦弱了,光怕得罪別人,結果難為壞了自己。五是呆。西班牙的作家塞萬提斯寫了一篇小說叫《唐吉軻德》,唐吉軻德光想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行俠仗義,走闖江湖,光想著做好事。但他呆乎乎的,于是就有了唐吉軻德大戰風車。
    第四是虛,虛榮心。許多人的虛榮心好像稍微多一點,太愛面子。“三面”:場面,情面,臉面。人愛慕虛榮是正常的,但是違背原則的情面是不應該的。這“三面”容易引出人生的三部曲:爭面子,保面子,丟面子。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有了地位,有了金錢,也有了一定的官銜,就有了面子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怕丟面子。無可奈何花落去,人都是要退休的,遲早要退出歷史舞臺的,于是有人認為丟面子。三“面子”,三部曲,死要面子活要命。
    第五是玩。玩字,玩事,玩人,玩文字,玩生意,玩人生。人,特別是年輕人更應該注意,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安排好自己的學習。不是不可以玩,但是玩多了就會把什么都玩沒有了。人還是應該認真、嚴肅的對待自己的一生。 總之,和諧人生,是理想人生的目標,是一個努力的過程,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善良、進取、淡泊、寬容、樸實的結晶,是克服惡、貪、偏、虛、玩的結果,是共建和諧環境、樹立良好風氣的收獲。讓我們用善良的心地、良好的處世藝術,營造和諧的人生。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劉向信教授素描
                                                             (吳曉波、侯方峰根據講話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閱。)
 

關閉

地址:中國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大學路1255號 郵編:250399

微信服務號:sdadaxy;電子郵箱:xiaoyou@sdada.edu.cn

校友辦聯系電話:0531-89626530


︻官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