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學校申報的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和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經省政府同意,正式由山東省科技廳發文公布。
2019年3月,省政府發布《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的實施意見》,提出用5年左右的時間,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范樣板,培育30個以上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形成“1+30+N”的創新體系,提升全省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根據山東省八大發展戰略和十強產業發展需求,結合我省文化創意產業和智能制造設計現狀,學校提出建設“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和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的方案。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科技廳關心指導下,歷經申報、篩選、專家考察驗收、答辯等多個環節,歷時三個多月,最終獲批。
下一步,學校將調動各項創新要素,積極推動共同體建設,助力文化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通過文化創意為智能制造增強創新能力,通過智能制造為文化創意“破題”,實現文化創意與智能制造雙向賦能,更加高效地推動文化創意與智能設計成果轉化,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和智能制造發展邁向更高層次。
附:山東省文化創意和智能制造設計創新創業共同體簡介
山東省文化創意和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牽頭建設,重點突出“學”的主導作用,在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信廳等領導和指導下,會同濟南、青島、煙臺、淄博等地共同建設,聚集7家研究機構、13所大學、10余家企業、6家投資機構參與。以加快培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和推動山東智能制造設計提升為責任,在推動構筑濟南、青島、煙臺文創產業和智能制造輻射核,淄博工藝美術聚集區上發力,在制造業柔性生產、個性化服務、高端定制化等方面著力,實現文化創意與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破解我省產業轉型升級難題。爭取用3年左右時間將共同體建設成為全國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平臺示范區、全省產業經濟發展新引擎、新工科一流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打造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以“學”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的建設新模式;探索“學校+股份制公司”運營模式與高校混合所有制辦學形式制度創新的新樣板;探索創業型大學建設的新范本。
共同體打造“一個平臺、四個基地、多點支撐”布局。依托國家級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建設項目,打造省文化創意產業與智能制造設計創新創業共同體這一平臺;深化市校合作,建設四個基地,找準產業聚焦,建立多點支撐。在濟南建設“市校融合發展項目基地”,實現人機交互、混合現實等關鍵技術開發,開展文創產品全生命周期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定制化設計服務,構建設計產權轉化服務體系和發展平臺。在青島建設“時尚產業與海洋科技產教融合項目基地”,研發以服飾和影視產業為代表的時尚產業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技術應用系統平臺與產品;在功能性海洋裝備上實現技術突破,以循環設計為引導、推進海洋廢棄物設計利用開發;在煙臺建設“服務型制造產教融合項目基地”,加強中試基地建設提升,提升創新設計成果產業化轉換成效,加強紡織新材料、新工藝應用。在淄博建設“陶琉產業融合創新項目基地”,推動陶琉產品設計、工藝、技術升級,加強新材料場景應用研究。(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辦公室、院長辦公室)

